近年来,济宁高新区通过“5+N”模式推进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把“4点半”之后的课余“边角”时间,变成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黄金时段”。
济宁高新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副局长邱爽介绍说,从城乡教育均衡和资源合理配置的高度出发,济宁高新区坚持一校一品、特色发展等五项措施,打造体育训练、科学素养、艺术提升等“N”个特色体系,支持、鼓励全区各农村学校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后服务模式和品牌,着力解决农村校外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学生综合素养。
在具体实践中,济宁高新区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课时标准、评优树先的奖补倾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高新区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对经费困难的、开展效果好的学校予以奖补,重点扶持农村学校。
针对农村学校结构性缺编问题,济宁高新区在每年教师招聘中对农村学校专业教师予以重点保障,近3年通过公费师范生引进、人才回引和公开招聘等方式,补充农村学校教师500余名,通过交流轮岗从城区引入130余名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保障乡村生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