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做好学生课后服务工作,长沙县学校不断创新,助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用劳动教育打开课后服务新天地。
在扎实推进“双减”工作中,长沙县学校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模式,将课后服务与劳动课程有机融合,创新举措,不断丰富劳动实践内容及形式,打开了课后服务新天地。
长沙市泉塘小学创建绿色走廊,打造立体种植基地,由各班学生进行管理。走廊花盆里四时蔬菜花草欣欣向荣,既为孩子们提供了劳动实践的场所,又美化了环境,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长沙县双江中心小学依托双江优质的自然地理环境,开发课后服务劳动课程,让学生体验自己播种、自己收获的快乐,在劳动过程学会主动付出、主动成长,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美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长沙市蓓蕾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建立了劳动课程体系,学生到各自班级的菜地进行实践活动,低年级(1~3年级)以认识、观察、护苗活动为主,中高年级(4~6年级)自主实施种植计划,选种、播种、育苗及管理。
科技活动助力课后服务“提档升级”
长沙县探索开展各具特色的科学实践活动并纳入课后服务项目,把科技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长沙市龙塘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科技课后服务活动,鼓励学生阅读科技读物,培养学生科技素养;平时的科学课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科技考察活动,观察昆虫、植物……同学们在课后服务中亲近大自然,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触摸,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长沙县北山镇芙蓉学校开展无人机、橡胶动力飞机等科技类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让孩子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探索世界,了解科学的奥秘。
长沙市泉塘第二小学为了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课后服务时段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科学必修课、创新拓展课和科创选修课,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传统文化绽放课后服务新光彩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各种非遗技艺,长沙县学校把特色非遗项目课程引进校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以非遗文化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落细。
长沙县双江中心小学开展的制作、表演滚灯车活动结合了双江地区的特色,邀请到了双江本土滚灯车的非遗传承人吴乐华老师亲自给学生从制作到表演上的指导。滚灯车活动注重了音乐、美术、体育等综合课程的融合,基本达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传承经典、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逐步建立起文化自信。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加入到保护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长沙市盼盼第二小学课后服务打造“莲艺课程”,涉及文化、信息、科技、益智、音乐、美术、体育等多个学科,共有40多个类别的特色课程。课程丰富多彩,独特有趣,深受孩子们喜欢。如纸飞机托起太空梦、戳戳绣、扭扭棒、少儿国风舞、科学种植……“课后服务莲艺课程”旨在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形成隐形的深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采桑养蚕、煮茧缫丝、制作手工蚕丝扇……长沙市大元中心小学努力打造“蚕桑文化”教育特色品牌,大力开展劳动教育课后服务课程,让学生们深刻地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锻炼学生们的创造力,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成长环境。